省中心开展全省医用硬性内窥镜管理质控检查

       在本次质控检查中,我们调查发现医疗机构开展预防性维护和巡检工作的平均周期为每季度1次,其中2家医院间隔最长为每年1次,2家医院间隔最短为每月1次。27家医院质控措施为由院属工程师凭经验和厂商培训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目视检查,3家医院未主动开展质控工作,仅由医护人员在术前进行功能性检查。

      根据本次全省的质控检查结果,我省医用硬性内窥镜及其系统的质控情况不容乐观,质控规范、相关目标要求和人员配置的缺乏导致目前医用硬性内窥镜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1) 产品品牌众多,缺少关键指标和更详细的出厂信息描述。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差异较大,导致市场上产品普遍缺失部分重要出厂技术指标。采购时不同品牌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使用过程中无法和出厂参数值进行比较,导致目前医用硬性内窥镜厂商、品牌及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进行统一管控。
  2. 2) 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相关管理、质控规范文件。实际使用中,医疗机构工程师对系统性能和质量管控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因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检测设备,导致质量管控流于形式;工程师普遍不了解质控要点和风险点,质控的参数要求和偏差时是多少;日常维护保养需要注意和关注什么等;
  3. 3) 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设备。省内各个地区医疗机构对医用硬性内窥镜的质量控制大多仍停留在被动跟随的阶段。手术时由医生根据使用反馈问题,出现质量问题直接更换,工程师凭经验和视觉观察确认相关问题后进行更换和维修。少部分医院会对新旧镜子进行年份分类,粗略的对其进行质量好坏的分类和判断;
  4. 4) 维修和售后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质量问题高发。由于医用硬性内窥镜使用频率较高,对于维修返回的医用硬性内窥镜无法质控,无法对维修和售后供应商进行约束和管控。维修后易高发气密性、视角偏差和图像质量等问题;
  5. 5) 清洗环节存在严重风险隐患。清洗环节质控措施缺乏,导致某类医用硬性内窥镜复杂的结构和物镜前容易残留污物,给手术造成极大风险隐患;
  6. 6) 设备资源紧张,人力资源紧张。由于医用硬性内窥镜及其系统售价昂贵,医院极少有大量备品备件;大型三甲、专科、中西医和重点医院手术量大,使用频次高,反复使用、清洗、消杀导致质量问题高发;医疗机构工程师工作量饱和,在无明确职责和文件要求的情况下,疏于防范。
首页    省中心开展全省医用硬性内窥镜管理质控检查